社會調研論文范文第六篇:調研以競爭方式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工會審計工作的新路徑
為深入推進工會經審常態化監督體系建設,山東省青島市總工會創新審計監督方法,探索以競爭方式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工會審計工作的新路徑,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青島模式",有效彌補了工會經審人員不足、審計質量不高的短板,擴大了審計監督的覆蓋面,豐富了工會審計的內容和手段。近期,青島市總工會經審會組成專題調研組對全市各級工會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工會審計的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摸清了全市各區(市)工會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審計的底數,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實用管用的解決對策和建議。
全市各級工會經審組織建設情況
市總工會本級經審組織建設情況。青島市總工會經審會按同級工會副職級配備了專職主任,是市總工會黨組成員。設立了經審會辦公室,列入機關正式編制,配齊經審會辦公室主任及3名專職經審干部,其中,有2名經審干部具有相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1名具有中級以上職稱。同時,按照《基層工會經費審查委員會工作條例》規定,經審會辦公室主任列席工會財務、資產等相關會議。
區(市)工會經審組織建設情況。全市12家區(市)總工會按照三同時原則選舉產生經費審查委員會,并按同級副職配備了經審會主任,其中,8家經審會主任是同級黨組成員、9家配備了專職經審會主任。區(市)級工會有10家設立了經審會辦公室,共配備專兼職經審干部22人。其中,有專職經審干部13人,具有相應專業技術職稱的12人,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7人。區(市)總工會經審會辦公室主任列席工會財務、資產等相關會議的有11家。
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工會審計情況
市總工會本級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工會審計情況。2019年,山東省總工會經審會對青島市總工會本級預算執行情況進行了專項審計。同時,市總工會委托社會中介機構對10家直屬企事業單位實施延伸審計和審計下一級工會46家,開展專項資金審計6次,對工會領導干部及直屬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經濟責任審計4次、審計建設項目11個,在審計中發現問題166個,核減項目資金159.83萬元。
區(市)總工會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工會審計情況。2019年,全市各區(市)總工會經審會對本級預算執行情況進行了專項審計,其中,2家自行審計,10家委托社會中介機構審計。委托社會中介機構延伸審計了4家直屬企事業單位、529家直管下一級工會、47家獨立管理經費的產業系統工會。12家區(市)總工會中有7家開展了專項資金審計,其中:自行審計1家,委托社會中介機構審計6家,審計中共發現問題1074個。同時,對18個建設項目進行了審計,核減項目資金123.86萬元。
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工會審計的"青島模式"
近年來,青島市總工會經審會通過引入第三方社會中介機構參與工會審計,充實了工會審計力量,延伸了審計手臂,擴大了審計覆蓋面,提高了審計質量和效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工會審計的"青島模式".
重實效,探索建立社會力量參與工會審計獎補機制。青島市總工會出臺了《關于區市工會實行委托審計的工作意見(暫行)》,明確規定了委托社會中介機構參與工會審計的方式方法、標準、范圍、數量、質量和經費補助等。要求各區(市)總工會經審會每年實行委托審計不得少于50家,市總工會按照審計項目的規模、進度、質量等給予一定經費補助。通過建立獎補制度,為社會審計力量參與工會審計提供了有力保障,壯大了工會審計力量,實現了工會審計擴面增量,推動了工會審計做深做實。
建機制,推進社會力量參與工會審計規范化建設。市總工會經審會在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審計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與社會中介機構緊密對接,注重加強機制建設和指導服務,形成推動工會審計走向縱深的合力,實現社會力量參與工會審計的規范化、制度化。一是建立部門協同機制。審前調查時,經審辦主動協調市總工會相關職能部門提供被審計單位翔實的資料和信息,使社會中介機構對被審計單位有一個全面立體的"畫像",做到心中有數;審計期間,經審辦及時向被審計單位和市總工會相關職能處室反饋審計中發現的問題,督促和指導被審計單位邊查邊改、即知即改和建章立制、健全內控機制。二是建立社會中介機構信息庫。將社會信譽好、專業能力強的社會中介機構納入信息庫、備選庫,聘請有關專家對社會中介機構參與工會審計的質量和效果進行客觀評價,并實行常態化的優勝劣汰、有進有出機制,提升審計的效率和質量。三是建立制度保障機制。市總工會經審會出臺了《青島市總工會經費審查委員會關于聘請社會中介機構參與工會審計工作管理辦法》,規范了社會中介機構參與工會審計的程序、方式和標準,對社會中介機構參與工會審計質量實行嚴格管控,切實增強工會經審工作的系統性、專業性。
嚴管理,構建社會中介機構審計質量控制閉環模式。市總工會經審會不斷優化經審監督流程,通過內部控制對審計全流程進行"體檢"和認真分析,實施流程再造和控制,構建起了社會中介機構審計質量控制閉環模式。一是建立社會中介機構遴選機制。做到社會中介機構參與工會審計有門檻、有標準、有評價,審前要培訓。通過專家嚴格評審,擇優引入專業能力強、業務水平高的社會中介機構;強化社會中介機構經審業務培訓和政策指導,針對審計中要準確把握的相關政策規定及關注的審計重點開展審前培訓,有效解決了社會中介機構參與工會審計中存在的重點問題查不出、定性不準確、措施和手段不多等難題。二是強化審計工作現場監督指導。市總工會經審會堅持與社會中介機構同步進點、統一行動、全程參與現場審計工作,通過政策指導和全過程監控,強化對審計項目的風險把控和社會中介機構的規范管理,提高社會力量參與工會審計的質效。三是加強對社會中介機構審計質量和實效的評審及評審結果運用。年度審計工作結束后,市總工會經審會組織有關專家對社會中介機構全年參與工會審計總體質量和實效進行評審,將評審結果作為次年是否繼續選用的重要依據,為科學選擇社會中介機構參與工會審計奠定了良好基礎。
社會中介機構參與工會審計存在的問題
調研發現,由于工會審計系統性、政策性、專業性強,社會中介機構在參與工會審計時沿用傳統的企業審計思維和方式方法,導致自身優勢不能充分發揮。
審計范圍和內容拓展不足,影響審計質量。社會中介機構的審計人員大多擅長企業審計,關注財務賬面信息較多,如工會經費預決算、財務收支、專項資金使用等情況,而對內部控制、風險管控、資產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制度建設、政策落實等工會重點工作關注較少,難以發現深層次的問題。在審計過程中,社會中介機構的審計人員因對工會業務不熟悉、相關政策把握不準,很容易忽視工會經費使用效益、工會所屬企事業單位的經濟效益、黨風廉政建設以及落實重大決策部署等情況。審計范圍和內容不能"全覆蓋",直接影響了審計作用的發揮,使審計質量大打折扣。
審計人員不穩定,對工會經審業務不熟悉。雖然每年年初工會經審部門都會針對新出臺的工會財務、資產、經審相關政策法規對社會中介機構審計人員進行專門培訓,但由于社會中介機構安排參與工會審計人員時未采用固定人員方式,存在安排"新手"較多、流動性大、變化頻繁等問題,導致能夠熟練運用先進審計理念、技術、方法、手段參與工會審計的專業骨干人才不多,影響了工會審計項目的穩定實施和工會資金使用的風險防控。
審計標準不完善,創新手段運用不充分。目前,全市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工會審計還處于探索階段,審計質量控制辦法和標準還不完善。有的社會中介機構在參與工會審計時,過分強調審計工作的經濟性,審計中普遍采取工廠化、大規模的"批量生產"審計方式,不能根據工會實際情況展開個性化、有針對性的"菜單"式、"量體裁衣"式審計。有的社會中介機構審計人員對工會財務、資產管理相關政策規定學習不夠、理解不透,審計時與工會實際脫節,審計內容不全面,創新手段運用不充分,難以發現帶有根本性的深層次問題和提出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實用性的意見與建議,對各級工會建立和完善風險防范機制指導滯后。
推進社會力量參與工會審計的對策與建議
加強考核,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提高審計質量。各級工會經審組織要結合工會審計項目特點,量身制定審計實施方案,完善審計質量考核標準,在審前、審中、審后加強與社會中介機構的信息溝通和對接,實行審計全過程質量監管。市總工會要用好考核"指揮棒",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組織專家對社會中介機構參與工會審計的質量、實效和審計報告的科學性、客觀性、實用性及履行合同情況等進行綜合評價,將評價結果作為社會中介機構進入信息庫的重要參考依據。通過完善監管制度,明確審計責任,規范審計行為,提高審計質量,防范審計風險。
加強培訓,注重專業人才培養,提高審計水平。社會中介機構人員流動性大、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參與工會審計人員的政策理論水平、業務能力直接影響著審計質量。因此,市總工會要在構建常態化、長效化的工會審計業務培訓機制上下功夫求實效,調整優化社會中介機構參與工會審計人員的專業知識結構,培養政治和業務過硬的審計人員,保證審計監督不偏離、不走樣、不滯后。同時,定期對社會中介機構審計人員進行工會相關法律法規和業務知識專題培訓,通過系統、持續、有針對性培訓,使社會中介機構審計人員了解工會情況、熟悉工會業務、掌握工會相關政策,為提高工會審計實效打下堅實基礎。
加強創新,豐富技術方法手段,提高審計實效。學習借鑒國家審計、社會審計的成功經驗,完善工會審計的技術方法和手段,提高審計效率。對工會經費收繳、管理、使用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要認真研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以解決。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形成規范的操作指南,建立審計發現問題臺賬,全程跟蹤問題整改到位。對社會中介機構參與工會審計中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手段,要認真總結、提煉和推廣。同時,各級工會經審部門要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強化分類指導,總結推廣先進的審計經驗和做法,解決經審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不斷提高工會經審工作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