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dzbzf"><nobr id="dzbzf"><meter id="dzbzf"></meter></nobr></address>

          學術堂首頁 | 文獻求助論文范文 | 論文題目 | 參考文獻 | 開題報告 | 論文格式 | 摘要提綱 | 論文致謝 | 論文查重 | 論文答辯 | 論文發表 | 期刊雜志 | 論文寫作 | 論文PPT
          學術堂專業論文學習平臺您當前的位置:學術堂 > 實踐論文

          丹東丘陵地區農村發展振興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來源:農業經濟 作者:張藝贏
          發布于:2019-07-16 共6164字

            摘    要: 本文從遼寧丹東的13個丘陵地區鄉鎮 (東港市黑溝鎮、長安鎮, 鳳城市, 寬甸縣虎山鎮、青椅山鎮、楊木川鎮、毛甸子鎮) 為調查對象, 從丘陵地區鄉村的基本情況、產業特色、建設成果等方面入手, 分析了當地鄉村振興目前存在的問題, 并嘗試總結發展的思路。

            關鍵詞: 丹東; 丘陵地區; 鄉村振興; 社會調查; 思路;

            一、基本情況:

            丹東市的13個丘陵地區鄉鎮 (東港市黑溝鎮、長安鎮, 鳳城市, 寬甸縣虎山鎮、青椅山鎮、楊木川鎮、毛甸子鎮) , 有行政村120個, 村民小組1348個, 農戶5.5萬戶, 總人口22.3萬人, 勞動力13萬人, 第一產業從業率58.2%, 高于全市10.6個百分點, 外出務工勞動力占勞動力總數21.1%, 低于全市3.6個百分點, 共有農用地總面積420.5萬畝, 其中耕地60萬畝, 戶均10.98畝, 比全市戶均高4.51畝, 林地327.4萬畝, 戶均59.95畝, 比全市戶均高20.23畝, 園地6萬畝, 養殖水面6.4萬畝。從數據中能夠看出中部丘陵地區耕地和林地資源較豐富, 但勞動力還是主要集中在第一產業, 外出務工和全市比較少。

            從近年來的發展情況看, 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的進步。一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得到有效貫徹落實。農村“三權分置”制度探索取得初步成果, 基本完成農村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 確認農戶家庭承包耕地面積51.2萬畝, 各鄉鎮均建立了土地流轉站, 在服務大廳設立專門窗口, 為土地流轉打開了便利通道。近幾年, 土地流轉速度明顯上升, 截至目前, 該地區流轉總面積15.7萬畝, 流轉率達到31%。從流轉的去向上看, 已不只局限于農戶之間, 正逐步向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事企業等流轉, 推動了新型經營主體快速發展, 以家庭農場為例, 短短兩年時間, 已成立59個, 經營土地面積達1.16萬畝, 形成了流轉方和受讓方共贏的良好態勢。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已全面鋪開, 得到廣大農戶和基層干部的一致認可, 為村集體發展和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利條件和政策保障。二是特色產業的作用日漸凸顯。該地區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 初步顯現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生產模式, 逐步形成了以煙草、柞蠶、板栗、西甜瓜、苗木、中藥材為區域特色的產業布局, 其中煙草、柞蠶、板栗在全國全省都占有一定位次, 如寬甸縣青椅山鎮煙草面積達2萬畝, 有“遼寧小云南”美稱, 東港市黑溝鎮放蠶始于清代, 有“柞蠶之鄉”美稱, 鳳城市紅旗鎮板栗種植面積占全市20%, 被評為“遼寧省板栗特產之鄉”, 這些特色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主渠道。三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農村道路建設已基本形成村村通、組組通的布局, 初步解決了農民出行難的問題。村部和活動廣場建設已基本達到標準要求, 主要道路已實現路燈覆蓋, 鄉鎮所在地實現集中供水, 農村生活垃圾站點及清運覆蓋所有村組。四是脫貧攻堅工作成效顯著。中部丘陵地區13個鄉鎮共有貧困村28個, 貧困戶5629戶, 貧困人口12328人, 目前已實現脫貧18個村, 4449戶, 10049人, 其余將于今年底實現全面脫貧。這些成績的取得, 為丹東市中部丘陵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存在問題

            1. 產業布局不合理。

            盡管近年來該地區農業發展質量不斷提升, 但農業的基礎仍然薄弱, 結構性的矛盾仍然突出, 競爭力仍然不強。中部丘陵地區受傳統種養殖方式的影響, 農業產業還沒有擺脫以玉米種植為主的傳統種植局面。附加值高的特色產業發展受農民觀念、自然資源等影響, 只在部分鎮村發展較好, 還難以在全地區迅速做大做強。農產品結構層次偏低, 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培育的還不夠, 優質高效特色農產品生產沒有形成規模。特而不優、特而不強問題突出, 品牌培育不足, 中高端名牌農產品不多。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水平總體不高。低端農產品供過于求, 與優質農產品供給不足并存。優勢特色產業發展仍存在著科技支撐薄弱、品牌意識不強、質量不高、產業鏈條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附加值低、融資渠道狹窄、抗風險能力低等問題。另外, 林地資源受政策影響, 產業貢獻率還不高?傮w產業布局表現出“傳統產業不興, 新興產業不旺”的特點。農業結構調整進入到攻堅期, 市場和技術服務體系還不夠健全。農業市場波動風險加大, 農村基礎薄弱, 產業發展抗風險能力弱, 導致很多農戶想發展卻不敢發展。農村投融資渠道狹窄, 產業發展資金受限。農村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 受文化程度和年齡結構影響, 大部分農民沒有發展產業的意識和想法, 產業發展后勁不足。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 成果轉化率仍然偏低。在產業鏈的發展上, 農產品生產與加工業發展不匹配, 該地區豐富的農業資源優勢尚未轉化為經濟優勢, 產業發展融合度低, 休閑農業、“互聯網+”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發育不足, 農產品保鮮、儲運、烘干、冷鏈物流等設施還落后, 一二三產業融合還處于起步階段。

          丹東丘陵地區農村發展振興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2. 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有待提高。

            該地區近年來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上取得很大進步, 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但與農民群眾的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不足, 城鄉差距仍然較大。以道路為例, 目前鄉村道路養護和管理任務重, 尤其是村內道路無專門管護人員, 加上前期建成的道路標準較低, 抗災能力較弱, 缺橋少涵, 安全設施不到位, 養護投入嚴重不足。農村集中式供水比例仍然很低, 鄉鎮所在地具備一定集中供水能力, 但仍有鄉鎮沒有集中供水, 如東港市長安鎮, 大部分農村自來水普及率仍然相對較低, 分散村莊大多采用自流飲水井, 干旱季節水位下降, 供水量滿足不了居民需求。農村互聯網普及情況還低于城鎮, 農村互聯網相關基礎設施普及情況仍然相對較差。

            3. 村集體經濟發展薄弱。

            中部丘陵13個鄉鎮120個村中無經營收益的112個村, 有經營收益的8個村, 其中5萬元以下村1個, 5-10萬元村5個, 10-50萬村2個。村集體負債合計7923萬元, 其中經營性負債328.5萬元, 興辦公益事業負債2621.5萬元, 村均負債66萬元。主要原因:一是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 家庭承包經營得到了快速發展, 集體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尤其是中部丘陵地區耕地、林地等資源基本上承包到戶, 又沒有集體積累。2003年稅費改革之前, 村集體主要靠向農民收取管理費、公積金、公益金維持;改革后, 主要靠國家轉移支付維持運轉。有些村雖然有發展的愿望, 但不具備發展的區位優勢和啟動資金, 個別村雖然積累了少量的集體資產, 但缺乏有效的經營管理機制和手段, 未能發揮其保值增值的效應。二是部分村干部受綜合素質不強的影響, 在發展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 組織帶領群眾發展經濟的能力與新的要求還不相適應, “等、靠、要”的思想較為突出, 甘愿守攤子, 做太平官, 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缺乏“膽子”, 邁不開“步子”, 更找不到“路子”。三是政策傾斜不夠。各級相關部門在思想的認知度上和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度上, 以及在相關政策的傾斜度和工作的配合程度上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要求, 還存在一定差距, 使得村級集體經濟在自我發展能力較弱的情況下, 缺乏必要的外力幫扶的推動, 如省市扶持村集體經濟試點工作, 中部丘陵120個村, 只有17個村爭取到資金扶持, 僅占14.17%。

            4. 鎮村干部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一是鄉鎮干部人員缺少, 業務能力欠缺。中部丘陵地區13個鄉鎮, 全部存在空編、空崗情況, 空編率達到23.2%, 以鳳城市沙里寨鎮為例, 共59個編制, 在崗人員40人, 空編32.2%。專職人員混崗現象存在, 13個鄉鎮從事農業工作人員共214人, 專職138人, 占64.5%, 其中有農業文憑的只有121人, 占56.5%。二是村班子年齡老化, 學歷不高, 活力不足。中部丘陵地區村集體經濟相對薄弱, 村干部競爭不明顯, 部分村班子“兩委”成員年齡偏大, 文化水平不高, 導致能力水平不高, 服務群眾、帶領群眾增收致富作用發揮不明顯。13個鄉鎮, 村書記平均年齡達55歲, 村“兩委”班子年齡超過55歲的有215人, 占41.6%, 大專以上學歷的村干部只有167人, 只占32.3%, 大部分村干部是初中文化, 占到44.5%。三是村干部報酬相對較低, 村干部后備力量不足。中部丘陵地區村干部報酬都是只有上級轉移支付的1萬元左右, 沒有其他報酬, 120個村中只有8個村書記主任工資達到1.5萬元以上, 寬甸縣虎山鎮南嶺外村干部只有7500元的工資, 導致村“兩委”成員工作積極性不高, 村班子崗位對致富能手、青年人才吸引力不強, 農民大量外出打工, 特別是一些文化高、能力強、有經濟頭腦的年輕人紛紛外出。

            三、對策及建議

            1. 把調整產業布局作為突破。

            充分發揮中部丘陵地區地多、山多的資源優勢, 抓好農田開發、林地開發和農產品加工業開發。農田開發重點是調整農業產業布局, 要按照鞏固傳統產業、做強特色產業、發展新興產業的原則, 充分尊重農民的發展意愿和生產習慣, 全面考慮地區的地域特點, 因勢利導, 順勢而為, 不搞一刀切, 做好農業優勢區域布局和專業生產布局, 尊重市場規律, 避免一哄而上。以大堡鄉為例, 經過數年發展, 目前已形成了煙草、西瓜、棚菜、畜牧業、干果 (小漿果) 和淡水魚養殖為主的六大產業, 其中煙草種植面積達7000畝, 建有現代化烤房群9處210所, 總產值約6000萬元, 西瓜種植面積達7000余畝, 產值約2000萬元。要積極申報“大堡西瓜”農產品國家地理標志, 樹立“大堡西瓜”產業品牌, 做大做強這一產業。目前鳳城市東湯鎮的溫泉、紅旗鎮的苗木、沙里寨的黑豬、寬甸縣虎山鎮的虎山長城、楊木川的白鷺之鄉都已初具規模, 發揮了產業帶動優勢, 因此, 要通過優化產業布局, 使中部丘陵地區逐步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 培育出一批特色產業強鎮、強村。林地開發重點是適當放活林地使用政策, 重點抓好板栗、柞蠶等傳統優勢產業, 開發中藥材等林下產業經濟。農產品加工業開發重點是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企業。以板栗為例, 目前只停留在儲藏和加工為罐頭等即食食品, 品種單一, 且只能消化極少部分產量, 其他大部分板栗價格仍受制于省外市場和當地倉儲能力, 增收的潛能還沒有完全挖掘出來, 應在板栗產品開發上下功夫, 使品種實現多樣化, 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丹東絲綢產業曾經在全國赫赫有名, 很多人都已擁有丹東絲綢制品而自豪, 近年來隨著桑蠶絲加工企業的工藝提升, 丹東絲綢受到了嚴重的市場沖擊, 如何恢復我市絲綢往日的輝煌, 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應該吸引絲綢行業的領軍企業落戶丹東, 攻克技術難題, 實現就地加工。因此, 要通過招商引資、資本運作、產業鏈延伸、品牌聯盟等形式, 支持特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

            2. 把深化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改革作為動力。

            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政策,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積極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和頒證工作, 加快農村集體產權流轉市場建設, 逐步實現市縣鄉村四級流轉市場健全、運行規范、運轉高效, 促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 建設一批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 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積極開展宅基地集體所有權、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三權分置的改革試點工作, 適度放寬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的使用權, 盤活農村閑置房屋, 鼓勵農戶就地就近開展農家樂、采摘園等多種形式的經營方式。要推行農村集體經營建設用地入市。加快建設全市互聯互通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體系, 為融入全省市場體系做好前期工作, 真正使農村產權活起來。

            3. 把加強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作為支撐。

            強化村鎮規劃編制工作, 注重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農村道路建設, 對現有的砂石路和泥土路做好總體規劃, 結合鎮村實際需求, 分期分批做好鋪設硬化工作, 加大養護投入, 對現有道路做好日常養護管理;推進供水設施建設, 加大資金投入, 提高農村飲水安全;推動數字網絡普及, 做好整體規劃設計, 加快農村地區寬帶網絡和移動通信網絡覆蓋步伐, 開發適應“三農”特點的信息技術、產品、應用和服務, 推動遠程醫療、遠程教育等應用普及;加快農村供氣、環保、電網、物流、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 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氣象為農服務能力;加強農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尤其是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 培養一批會管理、善經營的職業經理人等;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 推動科技人才到鄉村和企業掛職。

            4. 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核心。

            重點是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 做到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充分利用確權登記成果, 在民主協商的基礎上, 將確權給農民之外的土地確權給村集體, 增加其凈資產;依托產業和資源優勢, 大力發展合作經濟, 重點引導和促進土地股份合作社健康快速發展, 要在建立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基礎上, 積極推進村集體與農民合作社、企業合作的新模式;村集體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 既可以采取流轉的形式獲得土地經營權, 采取集中整治整合農民土地資源, 將土地或整理資金作為集體股入股到企業, 另外, 村集體在保障農民權益的同時, 也可以在無資金的情況下, 以服務換取相應股份;依托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有利契機, 全面開展清產核資, 進行身份確認, 股份量化, 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在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同時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積極開展清理不規范合同, 抓緊對村集體不規范、不合理合同進行清理, 通過法律手段予以完善或解除, 防止集體資產流失;要在資金、金融、稅收、土地、用水用電等方面出臺相關扶持政策, 整合資金, 統籌使用, 特別是要用好用活現有的省市發展村集體經濟相關扶持政策。

            5. 把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作為基礎。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人, 沒有好的隊伍去落實, 很難實現。選好縣鄉三農工作人員, 加強縣、鄉兩級農村干部選配, 選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 勤奮敬業的干部從事農業工作。要優先在具備鄉鎮工作經驗的干部中選拔縣鄉領導干部。統籌全市干部資源, 大規模選派干部到鄉鎮工作和擔任村“第一書記”。拓寬鄉鎮干部入口, 通過公開招考的形式, 選拔真正適合鄉鎮工作需要的優秀人才。加強對服務期滿、考核合格的大學生“村官”轉崗到鄉鎮工作比例。選優配強村班子成員。在調研過程中我們也發現, 在村集體經濟薄弱的村中也有10%左右的村黨組織凝聚力比較強, 班子成員威信較高, 比如岔路村, 主要原因是老書記王忠友先進示范影響作用明顯, 遺留下了積極工作的傳統, 黨務政務公開及時, 基層民主制度落實到位;村班子講誠信, 班子成員公道正派, 把群眾的小事當大事, 積極解決村民問題;村班子年輕有活動, 大多是致富帶頭人, 有帶領群眾致富想法。所以在選村班子時要注重選公道正派、實干誠信的年經干部、致富帶頭人, 同時必須由上級黨委審定把關。另一方面研究制定“回引”農村基層人才實施辦法, 在政策、資金上給予支持, “回引”一批眼界寬、思路活、資源廣、有一定資本的外出務工致富能人回村任職創業。加強基層黨員群眾培訓力度。依托現有的活動場所, 建立縣鄉村三級“講習所”, 組織專業人員針對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需要, 擴大培訓范圍, 加強培訓力度, 增加培訓內容。加強基層黨建工作培訓, 提升基層黨組織工作能力和黨員黨性意識;加強道德文化教育, 提升農村群眾素質;加強政策法規培訓, 提升農村守法意識;加強農業科學技術培訓, 提高三農工作者、群眾發展農業經濟能力。

            6. 把完善三農工作體制機制作為保障。

            堅持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 工業農業一起抓, 城市農村一起抓。健全黨委優先領導, 政府負責, 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 做好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工作。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機制, 黨委和政府的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 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體系, 各地區各部門既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又要加強溝通, 密切配合, 形成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鄭州校區
          原文出處:張藝贏.丹東丘陵地區鄉村振興戰略思路——寒假社會調查實踐報告[J].農業經濟,2019(06):38-40.
          相關標簽:
          • 報警平臺
          • 網絡監察
          • 備案信息
          • 舉報中心
          • 傳播文明
          • 誠信網站
          十九禁A片在线观看无码国产,免下载黄片,亚洲欧美偷自拍国综合,中文字幕永久免费琪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