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盡管許多高校多年前就已經做了創業教育的嘗試和探索,但缺乏系統設計、缺乏專業師資、不接地氣等問題始終存在。更重要的是,創業教育應該更注重技能培養還是精神激勵,許多高校并沒有形成清晰統一的思路。本文以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創業園為例,對高職院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作一些探索。
一、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的必要性
。ㄒ唬﹦摌I教育的內涵及意義
“創業教育”是由英語中“enterprise education”翻譯而來的,創業教育指通過開發和提高學生創業基本素質和創業能力的教育,使學生具備從事創業實踐活動所必需的知識、能力及心理品質,是未來的人應掌握的“第三本教育護照”。首屆世界高等教育會議上就曾強調“高等教育必須將創業技能和創新精神作為基本目標,以使高校畢業生不僅僅是求職者,而首先是工作崗位的創造者”。其中創新能力是指運用知識和理論完成創新過程、產生創新成果的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的表現形式是發明和發現,是人類創造性的外化。創新能力包含著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創造性實踐能力,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和創新人格。
創業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觀念,不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內涵,而且應該突出教育創新和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在我國現階段創業教育應突出強調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增強學生的創業能力。加強創業教育已成為世界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新趨勢。伴隨著知識經濟的降臨而萌發的創業教育,正在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而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新趨勢,而且已經延伸到職業教育和基礎教育領域。
。ǘ﹦摌I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是兩者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的過程。從創業教育的角度來看,它不能脫離專業教育孤立的進行,不但不排斥專業教育,而且必須更深入更緊密地依賴專業教育,有利于解決創業教育“華而不實”的現實難題。從專業教育的角度來看,創業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專業教育的單一模式,帶動專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使之更適應我國高等教育不斷變革的步伐。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是高校有效開展創業教育的內在要求專業教育是創業教育的基礎與起點,也是創業教育的動力源泉。創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激發學生的創業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及預測變化和應對變化的能力,這種培養不可能脫離專業教育而孤立的存在。一個人所學的專業基本決定了他的知識結構和思維習慣,而這種知識結構和思維習慣又基本決定其創業方向,特別是創業初期的發展方向。
二、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的探索
高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如何融合?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的探索或許能給人們啟示。
。ㄒ唬﹦摌I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主要思路
地處南寧的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將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為一體,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該校不是在原有學校專業教育、思想教育體系之外再建一個獨立的教育體系,也不是僅僅通過開設幾門有限的課程、組織幾次有限的競賽活動、舉辦幾場有限的講座的創業教育,而是基于大學生創業園建設的高職院校外向型商務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利用大學生創業園平臺,依托大學生創業園,將創業能力融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將創業內容融入專業課程體系,將專業實訓項目融入企業創業活動,將教學過程融入商務實戰,將教學課堂融入工作場所,實現了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融合,凸顯了商務人才培養要求,突出了應用人才培養特色。
。ǘ﹦摌I教育與專業教育具體措施
1.建設一個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的平臺——大學生創業園。2010年,學院在校園內投資200多萬元建成1400平方米的大學生創業園。園區分為國際商貿和國內商貿兩大區域共43個辦公及經營場所。經科學規劃論證,將其建成了“實訓+實戰+實體”的大學生創業實踐示范基地。該園區的主要功能:一是免費為創業學生提供經營場地、項目對接、政策咨詢等服務,按照“引導——孵化——高飛”的大學生自主創業“雛鷹計劃”三大步驟,指導學生創辦企業并進行企業管理及市場開拓,目前該園共有38家企業實體,全部由我院畢業生或在校生創辦;二是接納學生進行實訓實踐,充分利用大學生創業園的企業,開展經營活動,為學生提供專業實戰平臺,每年接納1000人次以上的學生進行實訓實習;三是以“創業帶就業”,利用大學生創業園的企業接納大學生就業,目前已接納約300人就業;四是以大學生創業園為橋梁,建立與校外企業的合作通道,使校企合作從校內向校外更廣范圍和領域拓展與延伸。
2.確定“職業能力+創業能力”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學院根據經貿類專業特點以及畢業生就業方向,學院將培養“服務型、經營型、創業型人才”作為辦學宗旨,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身心健康、具有較強職業能力和一定創業能力,適應外經貿行業、涉外部門以及其他經濟貿易部門生產、建設、管理、服務需要的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將就業創業能力作為各專業人才培養的必備能力,要求學生不僅要樹立正確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了解社會行業創業形勢,而且要掌握創業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具備創業本領。
3.設置“必修+選修”的創業教育課程。學院專門開設了《創業教育》課程,列為各專業必修課,12學時,計1學分。2011年增設《創業實務》(選修)課程,32學時,2學分。通過架構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的課程組合,實現普遍教育與重點培養相結合,激發創業熱情與掌握創業技能相結合,為畢業生自主創業奠定良好的基礎。組織教師編寫出版了教材《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創業教育篇)》,用于創業教育教學;加強《大學生職業指導》課程建設,2009年被確定為自治區精品課程。
4.構建“雙能融通(技能+智能),雙證結合(畢業證+資格證)”的課程體系。根據大學生創業園經商實踐的特點及要求,學院在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時,充分考慮一線工作崗位技能、綜合職業能力、職業發展提升能力和自主創業能力的培養,設置技能與智能并重、畢業證與資格證并舉的課程體系。2009年,學院選擇國際商務、商務英語、會計(涉外會計方向)、物流管理、涉外旅游、電子商務等6個專業進行改革試點,與企業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原有課程進行整合,重新構建包括職業基礎素質學習領域、職業通用能力學習領域、專業核心能力學習領域、專業拓展能力學習領域、專業綜合能力學習領域、職業拓展素質學習領域的課程體系。
5.推行“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學院引進入園公司的“企業管理制度、業務操作規范、工作崗位職責、經營典型案例、企業文化環境”,讓學生在仿真的工作環境中學習、操作;應用外語系依托入園企業進行“綜合英語職場化”改革,以職業工作任務為導向組織教學,廣泛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等等,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市場流通系以大學生創業園的營銷活動為平臺,組織學生現場實訓,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學練結合,工學交替。各專業推廣“現場教學”、“分段教學”,將學生帶到大學生創業園企業工作現場,進行實地教學,實現教學課堂與工作環境的零距離,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的零距離,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的融合,企業文化與專業文化的融合。
6.建立“能力本位,多元評價,形式靈活”的考評模式。一是從注重終端性考評向注重過程性考評轉化,期末考試成績所占比例從60%-70%下降到40%-50%;二是加大實踐能力的考核力度,減少理論知識的考核;三是開展以證代考、以賽代考的改革,學院出臺了《關于學分獎勵的辦法》,考取職業資格證、參加技能比賽獲獎可免考相關課程,直接獲得相應學分;四是推廣以完成項目、設計作品等形式代替筆試,如:《網頁設計與Web開發基礎》課程以設計網頁完成考核,《市場營銷策劃》
課程以撰寫企業營銷方案為考核形式,《報關與報檢實務》課程以完成通關方案為考核形式,等等;五是采用學生自評互評、企業參與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模式,特別是企業對學生實訓課程的考核占比80%;六是改革畢業考核形式,2010年取消了畢業論文,用市場調研報告、項目論證報告、創業企劃書等等形式進行考核。
7.設置大學生創業管理組織,為經商實踐提供組織保障。大學生創業園每年召開創業點子收集和論證會,篩選出一批創業前景好、可操作性強的創業點子與項目,通過報紙等形式向學生發布,供學生參考和選擇,為學生開展創業實戰出謀劃策。另外,學院設立大學生創業指導中心,設主任及干事各一名。該中心負責大學生創業中心及大學生創業園的建設和管理,提供項目支持、開業指導、創業培訓、政策咨詢等“一條龍”服務,負責指導大學生創業協會開展各種創業指導及開展的創業沙龍、講座等。
。ㄈ┨厣c創新
1.人才培養與企業經營對接。人才培養過程融入企業經營過程,教學內容與經營任務對接,教學課堂與經營場所統一,教學過程與經營過程一致,實訓成績與經營業績掛鉤;通過人才培養與企業經營的無縫對接,實現了人才培養與企業發展的雙贏。
2.教學資源與企業資源共享。大學生創業園38家“校中企”,全是由學院畢業生或在校生創辦,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學院利用企業的師資、案例、實踐機會等,企業利用學院的技術、人才、場地等,并通過教學活動與經營活動的融合,實現教學資源與企業資源互通共享。
3.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學院倡導“產業文化進學校,行業文化進專業,企業文化進課堂”,通過大學生創業園搭建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平臺。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建設是以高職校園文化為主體,在辦學過程中,主動選擇、引進、吸收,以及內化企業文化的相關元素,創新、充實從而優化高職校園文化結構,形成文化上的融合與創新。
。ㄋ模⿲嵺`成果
1.促進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教學改革取得顯著成效;诖髮W生創業園建設的高職院校外向型商務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帶動了學院教學建設與改革,促進了專業、課程、教學團隊、實訓基地等建設,取得了顯著效果。2009年以來,學院獲得國家重點支持建設專業2個,省級特色專業及課程一體化項目專業6個,國家精品課程2門,省級精品課程7門,中央財政支持實訓基地2個,省級示范性實訓基地7個;省級教學團隊3個,自治區級教學名師2名。學院2009年榮獲“廣西高校教學改革與管理先進單位”。
2.提高實踐能力,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社會認可。學生職業能力得到培養提高,參加省級、全國各種職業技能競賽獲得優異成績,“雙證”獲取率逐步提高;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學院連續九年榮獲“廣西高校就業工作先進集體”;自主創業畢業生占比5%以上,從2009年至2012年,共有超過300人的畢業生自主創業;培養出一批創業典型,2009級會計(涉外會計方向)專業學生林舉璐創辦了南寧知無涯教育咨詢有限責任公司;2008級會計與審計專業學生夏燕康,在大三時就創辦南寧市恒誠會計服務有限公司;2006級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學生段宏創辦廣西南寧舜天雅誠商貿有限責任公司,2009級營銷與策劃專業學生丘波創辦廣西南寧開拓者貿易有限公司,等等。
3.大學生創業園成為微型企業孵化基地。學院將大學生創業園建設成為微型企業的孵化器、人才培養的實驗田、辦學特色的展示窗、校企合作的示范園、創業教育的推廣站。在創業基地運作過程中,實施“引導——孵化——高飛”的大學生自主創業“雛鷹計劃”,指導學生創辦微型企業48家,幫助畢業生鐘朝源創辦的南寧市慶恒機械設備有限公司以及夏燕康創辦的南寧市恒誠會計服務有限公司獲得政府的扶助資金,進入南寧市“國家高新區大學生創業基地”。2011年8月學院被確定為“廣西高校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建設單位(廣西高校兩個基地之一)。
4.彰顯辦學特色,學院教育事業快速發展;诖髮W生創業園建設的高職院校外向型商務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推進了教學建設與改革,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凸顯了創業型人才培養特色,增強了學院的社會吸引力,形成了“進口旺,出口俏”的良好局面,極大地促進了學院教育事業的發展。2009年以來,學院專業從25個發展到42個,在校生規模從4800人發展到8200人,辦學規模邁上新臺階。學院辦學特色進一步彰顯,成為廣西經貿類高職院校的排頭兵。
三、結語
總之,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是培養社會發展所需人才的外在需要社會與企業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同時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專業型人才。在高校推行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使其從求職者向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轉變,不僅解決了自己的就業問題,還為社會提供了大量工作崗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就業壓力,促進了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崔紅艷.高師院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6).
[2]張瑤祥,蔣麗君.高職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路徑選擇[J].中國高等教育,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