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論文范文第六篇: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道路與發展進程
摘要:文章闡述和分析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經歷了積極準備、初步實踐、探索發展、全面推進和加快推進五個時期的主要特征,總結了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繼續加大對農業支持保護力度、不斷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進一步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不斷完善農業現代化制度體系五點經驗與啟示,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未來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現代農業;發展進程;經驗啟示;
基金:2019年黑龍江省省屬本科高;究蒲袠I務費項目"基于R&D與動態比較優勢視角的黑龍江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9-KYYWF-E005;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薄弱產業,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發展的時代潮流,是國家現代化的短板,必須大力發展農業現代化補齊這個短板。它的發展經歷了積極準備、初步實踐、探索發展、全面推進和加快推進五個時期。把握每個時期的特征與經驗,對于我們全面理解新時期"四化"即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之間內在的邏輯關系,對于更好建設和更穩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積極準備時期:建國到八大
我國提出"農業現代化"已有一個多世紀。1894年,孫中山先生提出了發展農業在于"農政有官、農務有學、耕耨有器",需要從制度、技術和工具三方面來改進農業。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進行了農村土地改革實現了農民"耕者有其田"的理想,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為農業現代化的提出奠定了基礎。1949年,周恩來同志首次提出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目標。1954年,周恩來同志明確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構想,一國沒有強大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現代化,就會始終處于落后與貧窮的狀態,革命的目的就不能實現。1955年,毛澤東同志提出了通過合作化來使用大機器、實現農業集體化和農業機械化與電氣化的兩步走戰略。
在這一時期,我們用土地集體所有制取代了土地私有制,農業生產手段得到改進,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有利于消除兩極分化,保持社會穩定,對農業以及國家其他各項事業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但對于農業現代化的認識仍局限在集體化和機械化的模式上。
二、初步實踐時期:八大到十一屆三中全會
1956年,黨的八大對社會主義存在的基本矛盾作出了科學正確的判斷,為了給農業現代化的創造一個良好的初步實踐環境和順利實現明確的目標,要求全社會集中力量來發展生產力。1957年,黨的八屆三中全會通過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和開展關于農業生產建設的大辯論,農田水利建設興起高潮。1958年,黨中央在成都會議上專門研究了農業機械化問題,農業機械制造業得到了迅速發展。1961年,周恩來同志闡明了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按照農業機械化、水利化、化學化、電氣化的順序有步驟地進行和實現。1962年,黨的八屆十中全會提出了我國要經過20-25年的努力奮斗,才基本能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
在這一時期,農業現代化被提上議事日程,在"大躍進"和農業學大寨期間,通過開展群眾運動動員了大量勞動力,以機械化和水利化為重點的大規模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技術改造,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三、探索發展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六大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的決定》,農村改革正式拉開了序幕,農業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1979年,《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進一步完善了農業現代化內涵,加入了農業布局合理、生產區域化、專業化、農工商一體化等內容。1980年,鄧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指出,農業現代化不單是機械化,還包括科學技術;農業的最終出路還得依靠科學技術。1987年,我國農村經濟開始步入了市場經濟的軌道。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經濟發達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1993年,家庭承包責任制列入憲法,農村耕地的承包期再延長30年。
在這一時期,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各種規;彤a業化形式的現代農業經營新方式不斷出現。在承包期內,農民可以依法、自愿和有償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使得農戶經營規模不斷擴大,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有組織化和有序化的股份合作制農業企業不斷增多,農村經濟市場化不斷提升,農業現代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了。
四、全面推進時期:十六大到十八大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明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2003年,積極推進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農業科技和裝備水平,加快建設現代農業。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五個統籌"的科學發展觀,并且把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列為"五個統籌"之首,提出我國已經到了可以實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加快建設現代農業。2006年,將建設現代農業作為農業發展的綱領性要求,強調要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007年,提出了"五個現代"即現代物質條件、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產業體系、現代經營形式和現代發展理念,通過"新型農民"和"五個現代"相結合來提升農業生產要素效率和提高農業效益與競爭力,來全面發展現代農業。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要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2012年,十八大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四化"即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道路。
在這一時期,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三農"問題,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和城鎮化同步推進,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在強農惠農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體系不斷完善、發展進程不斷加快,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基本形成。
五、加快推進時期:十九大到現在
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農業現代化主要提出三點要求: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F代農業產業體系主要是構建三大產業融合體系,包括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利益鏈完善等;現代農業生產體系主要是構建生產要素科技化體系,包括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土地規;、資本智能化等;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主要是經營主體新型化、經營方式市場化、經營體制國際化等。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里主要強調在發展現代農業時一定要注意結合農村實際發展水平,通過農業現代化帶動和提升農村生產力水平,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真正實現三農之間良性循環,縮小城鄉差距,使農業現代化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共同富裕的主要推動力。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關鍵依靠科技創新,堅持科技興農、強農和富農,要在加強農業科技自主研發與創新、加快農業科技成果實際轉化應用、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等方面下真功夫,為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從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報告我們可以看出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是實現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提供了以下經驗與啟示。
。ㄒ唬﹫猿肿咧袊厣r業現代化道路。
在20世紀50-60年代,由于我國經濟落后,機械地借鑒了蘇聯模式進行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并沒有完全達到預期效果。而70年代的符合我國國情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使農業生產迅速恢復發展。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是促進"四化"同步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現代農業和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
。ǘ├^續加大對農業支持保護力度。
農業現代化是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和引入先進生產要素的過程。過去,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曾極大地推進了農業現代化進程。在新時代,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要進一步發揮市場與政府的作用,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方針,完善各項強農富農惠農的政策,強化現代農業建設的基礎保障。
。ㄈ┎粩嗤七M農業科技創新。
農業科技水平決定農業生產力水平,農業科技進步程度決定農業現代化程度。我國已度過單純依靠增加勞動力和自然資源投入增加農業品產出的歷史階段。要堅持把農業科技創新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途徑,把體制機制改革作為推動農業科技發展的根本動力,通過改革與創新激發農業科技體系的內在活力,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
。ㄋ模┻M一步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農業的主體是農民,只有擁有一批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高素質農民,才能順利實現農業現代化。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實行免費的職業農業教育培訓,確定新型職業農民標準,吸引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和城市務工人員返鄉創業,使農業成為"進入有要求、經營有效益、收入有保障、職業有尊嚴"的行業,切實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奠定基礎。
。ㄎ澹┎粩嗤晟妻r業現代化制度體系。
制度穩則農業穩,制度優勢是農業現代化競爭發展的最大優勢,結合我國農業現代化實際進一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不斷改革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各種因素,不斷提升農業現代化的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制度的框架和內容,讓制度體系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科學發展的真正導師。
總而言之,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體現了我國農業走過的歷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我國對于農業的發展原則和方法不同,在歷史長河中偶爾有小的波動,但是總體發展趨勢是向好的,作為現代人一定要認識和理解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軌跡,領悟農業現代化的內涵與外延,結合國情與創新精神來發展現代農業,使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未來更加美好,真正體現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現代化中的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孫中山孫中山全集1912 (第二卷) [M].中華書局出版社,1982.5.
[2]周恩來。周恩來選集[M].人民出版社,1984.7.
[3]澤東譯東文集[M].人民出版社,1996.3.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人民出版社,1983.7.